News clip:
http://fashionone.com/hongkong-news/…/08/29/anagram-2016-aw/ "張天行的畫風糅合了不同現代藝術大師的筆觸,建構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傳達獨特的藝術意念。正就是這種對現代時尚的觸覺及美學追求,促成了 anagram與他是次合作。張天行以anagram的優質布料作顏料,透過布料雕塑技巧(Fabric Sculpting),將他的平面畫作《Imaginer》變成《The Impulse of Ideation》,以立體的方法呈現:每一塊布是一個想法;每一條線是一個記憶;每一個結成為一節課。以人手把一切縫紉起來,交織成一張繽紛的思想的 網,最後匯聚成意識般無限可能。作品衝擊觀賞者的認知,引發無限想像,在藝術國度賦予anagram的設計新生命。" |
《Doraemon》 這幅畫可上下倒轉來欣賞,從這個角度,可看到一個神經質的「叮噹」,倒轉來看,則會變回正常版。 《The Last Supper in UFO》 為《最後的晚餐》添加天馬行空的想像,左邊窗外是太空,右邊窗外是日落,下方是雲與海,耶穌與門徒彷彿乘坐着懸浮半空的UFO。 《Pinocchio》 小木偶說謊的話,鼻子會伸長,但鼻子變長這回事超乎現實,會否是另一個謊言? 《R2D2-Mother & Son》 主題是「母與子」,身為機械人的「R2D2」,真的能擁有母子關係嗎?「R2D2」的頭頂散發聖光光環,背景如教堂的彩色玻璃,饒富含義。 《Home》 香港的夜景比天上的繁星更璀璨,這幅畫作的筆觸和用色都令人想起梵高的《Starry Night》,David表示,這種點彩畫法需要辛苦經營。 《3 Poisons: Greed、Hatred、Ignorance》 將佛教概念融入畫作。「貪」,使用了金屬色的顏料;「嗔」,是怪獸生氣的模樣;「痴」,代表無知,因此描繪出渾噩的眼神。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50623/00321_002.html |
David Cow 經典變奏 讓人一見難忘的,皆可視作「經典」,像沒有耳朵的機械貓「多啦A夢」、鼻子會因一句謊言而伸長的小木偶、長有一頭卷曲金髮的小王子……當「經典」落入擅長 借題發揮的創作人手上,往往可演化出有趣的化學作用,正如香港著名廣告導演張天行(David Cow)的最新個展「Such, as it is」,當中的畫作均是經典變奏,致敬之餘,亦為它們賦予新生命。 融入虛實觀念 贏過不少國際創意獎項的David Cow,藝術根柢深厚,除擅長製作影視作品外,也熱愛繪畫,更有多次舉辦畫展的經驗。不願被既定風格束縛的他,在最新個展中展出數十幅作品,無論取材和畫法都相當跳脫,希望為觀眾帶來新鮮感。 現正修讀佛學碩士課程的David,把佛教的虛實觀念滲入畫作之中,部分畫作的原型是幾乎無人不識的卡通角色,它們並非真實存在於 世界,卻有着巨大影響力。David說:「我們對這些卡通人物已相當熟悉,當我更改了它們的外觀和內涵,觀眾一看便知曉,繼而會去思考這些改動的原因。正 如作品《Doraemon》,那是一幅可上下倒轉觀看的畫,一面是正常模樣,倒轉來看,則可發現一個眼神詭異的『多啦A夢』,這是人們的心理慣性,只要有 貌似眼睛的東西出現,即會自動連繫出一張完整的臉孔。這幅畫有兩種觀看方法,就像法寶多多的『多啦A夢』教會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看世界。」 擅長色彩運用 除把經典角色融入畫作外,David又嘗試把一些經典畫作重新演繹,假如對現代經典名畫稍有研究,不難發現其作品「熟口熟 面」—例如他用了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立體派畫法,把碎裂的畫面重組,令《Pinocchio》出現4張臉;又善用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點彩筆觸,勾勒出燈火璀璨的《Home》。此外,David更把藝術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經典名作《最後的晚餐》重畫一次,先以耶穌為中心點,擴散出一個漩渦,再配合窗外的太空、日落、雲海等景色,不停前後移動觀眾的焦點,在平面中創作出立體空間。 值得一提,在科技發達的年代,David堅持每張畫都是逐筆填上顏料,並透過獨特的色彩運用,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善用對比色襯 托,使顏色更鮮明突出,又利用這些鮮艷色彩表達出悲傷的訊息,呈現矛盾,引發反思。「其實使用繪圖軟件的話,很快便能畫完這些作品,但我想還原基本步,讓作品與人更『親近』。」 |
張天行「Such,as it is」
佛教哲學融入個人畫展 香港知名廣告導演張天行(David Cow) 生於香港,在廣告及 音樂錄像擔任影像導演。他在香港理工大學修畢平面設計後,於 1998 年起開展其廣告創作事業。2006 年,他放下廣告工作遠赴 紐約電影學院修讀電影。他憑着創意與技術得到不少國際聲譽品 牌的青睞。他更運用多媒體方式於 2012 年贏得多個國際創意獎 項。除了商業作品,他透過油畫及繪畫 創作延續對藝術的追求。從 2000 年開 始,他定期於藝術展覽中參展,作品展 現了高度的原創性和豐富創造力。 而他今次為我們帶來的個人畫展 「Such, as it is」希望藉由其早期及近期的作品,與觀者探討蘊含在藝術中的虛與實。 作為香港知名廣告導演,在光怪陸離的商業社會 中,張天行需要通過製造影像創造不同的觀感 與視覺刺激,但他從未放棄畫家的本質,回歸基本 的藝術創作模式——繪畫,與其最真的一面進行對 話。 張 天行作品風格中可找尋到印象派、立體派及超 現實主義等藝術痕跡,他遊歷於歷史筆觸與當代文 化之間的存在性,加上他對繪畫藝術的深厚知識, 不斷探索着藝術的根本純粹性,並透過繪畫展現出 來。張天行的部分作品更重新演繹歷史經典畫作, 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猶如以不同畫風作種子,灑在畫布一樣,顯現藝術本質上的自性。 他迷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亦曾重新演繹 大師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經典名作《最後的晚 餐》,立體派的影響讓他作品中的抽象感油然而 生,而厚重的線條以及強烈的色彩則突顯了現代社 會在他身上刻下的烙印。 張天行執着於佛教哲學中「色空不異」的概念, 並將其融入藝術創作中。簡而言之,「色」是指一 切獨立個體或現象的虛無,亦具有無限可能性,而 視覺所呈現的觀感取決於一刻的個人反應與意識理 解。這一佛學思想反映立體主義的特性:追求碎 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 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所要展現的目標。觀 展者可從 Cow 的作品中參透內裡的含義,並體驗經 典與現代感碰撞的火花。 |
這次個人畫展的構思是怎樣的呢?
Cow: 「Such, as it is」意思是「就是這樣」。我很想把佛教概念以繪畫形式做出來。我的佛 教知識雖然很皮毛,有點班門弄斧,得到這 方面的知識是因為正在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碩 士課程,讀到很少會探討的人生哲學及範 疇,當然有空性理論。畫,本身就當然也離不開這色相也是空性的道理。Suchness,其 實是面對空性的其中一個方法。想出以畫去鑽研這方面的思想,但很多時,佛教式繪畫 傳統離不開佛樣及其相關物件,這是我最不 想去用的方式,我很怕煞有介事地宣講宗教 及見解,佛法其實是道理多於一切,當你明白佛法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執的,自然而 來,自然而去,那就 是我想要的藝術。另外,佛教中的自性(本質),放在美學上並像命題 as it is般呈現,將藝術歷史 原有的痕跡,加上自己的再運用,一方面可 以有教育作用,將我在多年在西方藝術上看 到的知識可再本質性地再做創作,另一方面 也可有現代感地再呈現上百年的名畫、筆觸 丶顏色理論,所以今次畫展大多數只以 paint to paint的基本想法做創作。以前的畫家用一生去研究藝術本質的淨化 (purification),當中一定有其可取的地 方,因為西方藝術多數以反前者為名創立新 的藝術體系及範疇,到現在已去到一個非繪 畫模式的框框中,回歸筆跡、線條丶顏色的 自性是電腦數碼化後的世界觀,手作的丶思 考的丶知識的丶熟悉的、自然而來的丶藝術 本身的丶當代的畫畫及人本的記憶是這次畫 展探求的境地。
您怎樣看待廣告導演和您認為更為本質的繪畫創作 這兩件事?如何平衡其中關係?
Cow: 創作是沒有界別上的規限的,只是目的上的分別。廣告導演做的是為產品本質做創作, 繪畫藝術是為藝術本身做創作。溝通方法也 不同,如:前者的是 A,廣告上受者只會收 到不同的方法說的 A;後者會用 B,C, D......(except A)去描述 A,前者是說服 (persuasion) , 後 者 是 精 練 淨 化 (purification) 如 Van Gogh,用一生畫很多題材,最 後淨化的就是他的筆觸。兩者都是以視覺做 元素,創作其實也沒有以上的分割,只是商 業社會造成這樣。自然地兩者會自然平衡, 但其實我反而很喜歡在廣告片中去做藝術淨化的工作,對人類有益些。
為何想遊歷歷史筆觸和當代文化 之間?
Cow:美術在現代人心中,尤其是香港,已脫離得很遠, 除了他們知道那有金錢上 的價值,內裡的美已被 「偽術」所掩蓋,又或 「明白與否」已封了他們 的門。如果能夠運用古 畫、舊畫風丶前人看事物 的方法以再創造來誘導對藝術的觀察力同興趣,不是一件好事嗎? 筆觸只是模式,表面的,就像小時候學中 文文法,明喻暗喻借喻一樣,方式而已。你 能運用至啟發才是文字的重要,繪畫皆是。 那樣的遊走,只是開啟觀者對藝術本身的煞 有介事的鎖鑰,他們會見到小王子丶叮噹而 嘗試去明白我畫的畫。我遊走在時間中,也 希望帶觀眾遊歷地球人類所本身有的文化、 本身擁有的一切好東西。並且要去了解存在 在我們心中腦中的一點點,一刻的反應如何產生,卻帶着歷史知識與經歷,那是生命的
厚度!
怎樣賦予傳統作品新的生命力?
Cow:運用現代人熟悉的模式:線條的改動,畫面的分割,虛擬的空間感,這些都誘導聯想的 起點,撥動觀察者的思想及想像力,生命力 就產生。
怎樣看待香港的廣告創作環境?
Cow:廣告創作有時會局限於客人的思想模式及美學知識,香港始終欠缺成熟的美學課程。學藝術會教曉一個人的柔韌性,沒有絕對的事! 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創作,也有教育意 義,一步步將美學知識傳播開去。廣告創作 空間是有的,只要大家不是求安全或是怕未 見過的方法就卻步,香港廣告仍有許多機會發揮好的創意。
如果重新選擇職業的話,會更偏向做畫家還是更為 商業的廣告業?
Cow:小時候很渴望做畫家,但機緣巧合地入行做商業創作,起初很不適應。但當我明白這是學習如何與普羅大衆溝通,是另一層次後, 來得自在,只是一種稱號。兩者經驗是重要 的,好的藝術家也應懂別人看世界的習慣或方式,好的廣告人也需要有藝術的知識層 面,以真心及有道德責任地去塑造我們住的星球,只要有機會繼續這樣幹,我找不到要 重選的理由,現在不是兩者同步進行中嗎? 也可以用一個比喻去解釋:你我的身份一 樣,同時是他的孩子,某公司的員工,也是一個地球人。只是身份而已,本質都只是做創作。
Cow: 「Such, as it is」意思是「就是這樣」。我很想把佛教概念以繪畫形式做出來。我的佛 教知識雖然很皮毛,有點班門弄斧,得到這 方面的知識是因為正在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碩 士課程,讀到很少會探討的人生哲學及範 疇,當然有空性理論。畫,本身就當然也離不開這色相也是空性的道理。Suchness,其 實是面對空性的其中一個方法。想出以畫去鑽研這方面的思想,但很多時,佛教式繪畫 傳統離不開佛樣及其相關物件,這是我最不 想去用的方式,我很怕煞有介事地宣講宗教 及見解,佛法其實是道理多於一切,當你明白佛法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執的,自然而 來,自然而去,那就 是我想要的藝術。另外,佛教中的自性(本質),放在美學上並像命題 as it is般呈現,將藝術歷史 原有的痕跡,加上自己的再運用,一方面可 以有教育作用,將我在多年在西方藝術上看 到的知識可再本質性地再做創作,另一方面 也可有現代感地再呈現上百年的名畫、筆觸 丶顏色理論,所以今次畫展大多數只以 paint to paint的基本想法做創作。以前的畫家用一生去研究藝術本質的淨化 (purification),當中一定有其可取的地 方,因為西方藝術多數以反前者為名創立新 的藝術體系及範疇,到現在已去到一個非繪 畫模式的框框中,回歸筆跡、線條丶顏色的 自性是電腦數碼化後的世界觀,手作的丶思 考的丶知識的丶熟悉的、自然而來的丶藝術 本身的丶當代的畫畫及人本的記憶是這次畫 展探求的境地。
您怎樣看待廣告導演和您認為更為本質的繪畫創作 這兩件事?如何平衡其中關係?
Cow: 創作是沒有界別上的規限的,只是目的上的分別。廣告導演做的是為產品本質做創作, 繪畫藝術是為藝術本身做創作。溝通方法也 不同,如:前者的是 A,廣告上受者只會收 到不同的方法說的 A;後者會用 B,C, D......(except A)去描述 A,前者是說服 (persuasion) , 後 者 是 精 練 淨 化 (purification) 如 Van Gogh,用一生畫很多題材,最 後淨化的就是他的筆觸。兩者都是以視覺做 元素,創作其實也沒有以上的分割,只是商 業社會造成這樣。自然地兩者會自然平衡, 但其實我反而很喜歡在廣告片中去做藝術淨化的工作,對人類有益些。
為何想遊歷歷史筆觸和當代文化 之間?
Cow:美術在現代人心中,尤其是香港,已脫離得很遠, 除了他們知道那有金錢上 的價值,內裡的美已被 「偽術」所掩蓋,又或 「明白與否」已封了他們 的門。如果能夠運用古 畫、舊畫風丶前人看事物 的方法以再創造來誘導對藝術的觀察力同興趣,不是一件好事嗎? 筆觸只是模式,表面的,就像小時候學中 文文法,明喻暗喻借喻一樣,方式而已。你 能運用至啟發才是文字的重要,繪畫皆是。 那樣的遊走,只是開啟觀者對藝術本身的煞 有介事的鎖鑰,他們會見到小王子丶叮噹而 嘗試去明白我畫的畫。我遊走在時間中,也 希望帶觀眾遊歷地球人類所本身有的文化、 本身擁有的一切好東西。並且要去了解存在 在我們心中腦中的一點點,一刻的反應如何產生,卻帶着歷史知識與經歷,那是生命的
厚度!
怎樣賦予傳統作品新的生命力?
Cow:運用現代人熟悉的模式:線條的改動,畫面的分割,虛擬的空間感,這些都誘導聯想的 起點,撥動觀察者的思想及想像力,生命力 就產生。
怎樣看待香港的廣告創作環境?
Cow:廣告創作有時會局限於客人的思想模式及美學知識,香港始終欠缺成熟的美學課程。學藝術會教曉一個人的柔韌性,沒有絕對的事! 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創作,也有教育意 義,一步步將美學知識傳播開去。廣告創作 空間是有的,只要大家不是求安全或是怕未 見過的方法就卻步,香港廣告仍有許多機會發揮好的創意。
如果重新選擇職業的話,會更偏向做畫家還是更為 商業的廣告業?
Cow:小時候很渴望做畫家,但機緣巧合地入行做商業創作,起初很不適應。但當我明白這是學習如何與普羅大衆溝通,是另一層次後, 來得自在,只是一種稱號。兩者經驗是重要 的,好的藝術家也應懂別人看世界的習慣或方式,好的廣告人也需要有藝術的知識層 面,以真心及有道德責任地去塑造我們住的星球,只要有機會繼續這樣幹,我找不到要 重選的理由,現在不是兩者同步進行中嗎? 也可以用一個比喻去解釋:你我的身份一 樣,同時是他的孩子,某公司的員工,也是一個地球人。只是身份而已,本質都只是做創作。

Sky Post 2012-12-24
P22 | 新聞 | 新聞頭條專題
聖誕老人與財神老友鬼鬼
改造花旗銀行的故事
聖誕老人和財神爺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老友鬼鬼相擁的畫面卻出奇合襯,說的是花旗銀行的最新節日裝置。過去一年花旗銀行形象革新,由暑假、萬聖節 到最近的聖誕新年crossover,門面設計都令人眼前一亮,更帶動業務增長七至九成,貢獻好蹺的幕後功臣,正是廣告人張天行。
聖誕月佳節氣氛洋溢,但節日過後,聖誕老人、馴鹿和雪人便變得過時,取而代之是財神爺上場。廣告人張天行(DavidCow)形容:「這樣很浪費,聖 誕、新年均是開心節日,兩者可否『同歡』?」所以今天大家經過花旗,見到聖誕老人與財神爺、醒獅和馴鹿、薑餅人及煎堆攬作一團,兩者一團和氣,連途人看見 也會心微笑。
DavidCow的好蹺,令花旗在多個大節搶鏡。例如今年花旗200周年,用購物袋堆砌「200」字樣;暑假時化身時裝店,掛滿特價T-shirt營造「夏日勁減」氣氛;十月萬聖節更「引鬼入屋」,將南瓜嘩鬼、外星人等帶到門市,成為途人爭相合照對象。
將銀行打造成零售店
「所有意念由生活而來,怎樣變得好玩好笑,視乎如何演繹。」DavidCow說,打造這些推廣源於一個意念——如何將一間銀行變成我最愛的零售店?這 包括優質的服務及「到肉」的信息。「為甚麼有些品牌特別受歡迎?例如可樂,今日已不僅是汽水,還可包含音樂、遊戲等元素。每間公司都得思考,如何不令品牌 老化。一些品牌歷久不衰,因為它能本於人性需要,未必是實體的需要,而是情感上。」
透過商業機構傳遞情感,很考廣告人工夫。「情感的演繹太過火會讓人生厭,因為會好假。」他以聖誕新年為例,主題是愛,但總不能直接講「我愛你」,所以他選擇五對卡通圖案當主角,以抱抱表達自然流露的關愛。
好蹺獲市場推廣金獎
品牌是企業的重要資產,DavidCow認為要推銷成功便「不能有太多計算」。舉例說,有些企業要求推廣時大量加插產品資訊或商標,此舉只會弄巧反拙。
花旗近期的成功宣傳,均無刻意賣弄品牌,證明軟銷情感也可成功。據花旗銀行資料,由DavidCow提升門市形象的多個旗艦店,在萬聖節後,銀行、信用卡及投資服務增長70%至90%。
將銀行打造成時裝店的「好蹺」,早前更被著名雜誌《Marketing》亞太區市場推廣卓越大獎,評為「最佳零售市場推廣」金獎,對DavidCow及花旗可謂最佳聖誕禮物。
終極目標是拍電影
現時39歲的DavidCow已擁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強項是拍廣告、MV。今次為花旗打造門市形象是他的新嘗試,初試牛刀獲業界讚許,但他說終極目標是拍電影。
善於說故事的他自稱「自閉仔」,13年前入行做廣告,已立志做導演,06年他毅然放下工作到紐約讀電影;08年遇上金融海嘯,廣告商削減預算,有名氣 的導演不接拍,機會到他手上,前年憑一輯由周潤發主演的「香港品牌」廣告,奪得香港廣告商會的金帆獎最佳攝影優異獎,聲名大噪後,大公司如滙豐銀行、UA 財務等都找他拍攝廣告,試過同時接五項工作要不停加班,一周只睡五小時。
為了迎接下一個目標,他已着手撰寫以科幻為題的劇本,他笑說:「希望機會來到時,不會兩手fing fing。」
P22 | 新聞 | 新聞頭條專題
聖誕老人與財神老友鬼鬼
改造花旗銀行的故事
聖誕老人和財神爺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老友鬼鬼相擁的畫面卻出奇合襯,說的是花旗銀行的最新節日裝置。過去一年花旗銀行形象革新,由暑假、萬聖節 到最近的聖誕新年crossover,門面設計都令人眼前一亮,更帶動業務增長七至九成,貢獻好蹺的幕後功臣,正是廣告人張天行。
聖誕月佳節氣氛洋溢,但節日過後,聖誕老人、馴鹿和雪人便變得過時,取而代之是財神爺上場。廣告人張天行(DavidCow)形容:「這樣很浪費,聖 誕、新年均是開心節日,兩者可否『同歡』?」所以今天大家經過花旗,見到聖誕老人與財神爺、醒獅和馴鹿、薑餅人及煎堆攬作一團,兩者一團和氣,連途人看見 也會心微笑。
DavidCow的好蹺,令花旗在多個大節搶鏡。例如今年花旗200周年,用購物袋堆砌「200」字樣;暑假時化身時裝店,掛滿特價T-shirt營造「夏日勁減」氣氛;十月萬聖節更「引鬼入屋」,將南瓜嘩鬼、外星人等帶到門市,成為途人爭相合照對象。
將銀行打造成零售店
「所有意念由生活而來,怎樣變得好玩好笑,視乎如何演繹。」DavidCow說,打造這些推廣源於一個意念——如何將一間銀行變成我最愛的零售店?這 包括優質的服務及「到肉」的信息。「為甚麼有些品牌特別受歡迎?例如可樂,今日已不僅是汽水,還可包含音樂、遊戲等元素。每間公司都得思考,如何不令品牌 老化。一些品牌歷久不衰,因為它能本於人性需要,未必是實體的需要,而是情感上。」
透過商業機構傳遞情感,很考廣告人工夫。「情感的演繹太過火會讓人生厭,因為會好假。」他以聖誕新年為例,主題是愛,但總不能直接講「我愛你」,所以他選擇五對卡通圖案當主角,以抱抱表達自然流露的關愛。
好蹺獲市場推廣金獎
品牌是企業的重要資產,DavidCow認為要推銷成功便「不能有太多計算」。舉例說,有些企業要求推廣時大量加插產品資訊或商標,此舉只會弄巧反拙。
花旗近期的成功宣傳,均無刻意賣弄品牌,證明軟銷情感也可成功。據花旗銀行資料,由DavidCow提升門市形象的多個旗艦店,在萬聖節後,銀行、信用卡及投資服務增長70%至90%。
將銀行打造成時裝店的「好蹺」,早前更被著名雜誌《Marketing》亞太區市場推廣卓越大獎,評為「最佳零售市場推廣」金獎,對DavidCow及花旗可謂最佳聖誕禮物。
終極目標是拍電影
現時39歲的DavidCow已擁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強項是拍廣告、MV。今次為花旗打造門市形象是他的新嘗試,初試牛刀獲業界讚許,但他說終極目標是拍電影。
善於說故事的他自稱「自閉仔」,13年前入行做廣告,已立志做導演,06年他毅然放下工作到紐約讀電影;08年遇上金融海嘯,廣告商削減預算,有名氣 的導演不接拍,機會到他手上,前年憑一輯由周潤發主演的「香港品牌」廣告,奪得香港廣告商會的金帆獎最佳攝影優異獎,聲名大噪後,大公司如滙豐銀行、UA 財務等都找他拍攝廣告,試過同時接五項工作要不停加班,一周只睡五小時。
為了迎接下一個目標,他已着手撰寫以科幻為題的劇本,他笑說:「希望機會來到時,不會兩手fing fing。」